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文化

像炒菜一样炒钢,镇馆之宝“五十炼”诞生了

2024-04-08    

《徐博访古》聚焦徐州各大博物馆、档案馆、艺术馆馆藏精品,展示徐州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讲述徐州历史故事,让更多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在徐州博物馆,有一把钢剑名叫“五十炼”。这把剑全长109厘米,最薄处只有3毫米。因为剑身上刻有金色的“蜀”字,最初发现它的村民,认为它是诸葛亮的佩剑。考古专家从剑身上的铭文,找到了它的前世证明:为东汉汉章帝刘炟在位时期,一位叫王愔的成都工匠锻造的。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2d24b35b1b184b5c9be2e1bf0488c821.jpg

那么,这把剑为什么叫“五十炼”?在徐州博物馆成千上万件藏品中,为什么“五十炼”钢剑能入围镇馆之宝?这不得不提到炒钢技术。

炒钢技术,是炼钢史上的一次革命,我国在西汉早期就已发明和广泛应用。因为在冶炼中要不断地搅拌,好像炒菜一样,所以称为“炒钢”。炒钢还需反复加热锻打,排除钢中夹杂物,使其成分趋于均匀,组织趋于致密,改善钢的性能。古代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锻打一遍,称量一次,减轻一些,直到斤两不减,即成百炼钢,成语“百炼成钢”就出自这里。这把钢剑经历了至少五十次的锻打,所以叫“五十炼”。据考古人员讲述,“五十炼”钢剑出土时,依然锋利无比,轻轻一划,刃锋力透十余层厚纸。

“五十炼”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国家一级文物,还因为它改写了中国以铜铸剑的历史,这也是它成为镇馆之宝的原因。

剑,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在中国古代,剑不仅是防身武器,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并形成了一种文化,具有承载风习的功能。特别是季札挂剑的典故流传至今,成为君子诚信的楷模。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国,途经徐国。徐君喜爱季札的佩剑,有心索取,却难于启齿。季札明白徐君的心意,决定把剑赠送给他,但因佩剑出使是一种礼仪,只好返回时再了此心愿。不料,季札返回时徐君已去世,为了兑现内心的许诺,季札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今天,在风景秀丽的徐州云龙湖畔,有一座“季子挂剑台”,依然在传颂着季子挂剑的故事。

“五十炼”在一次又一次的锻打中浴火重生,在历经人世间的血雨腥风后,随功成名就的主人遁入泥土。1900年过去了,它再次出现,静静地诉说着曾经的功勋与不羁。

策划丨王斌

统筹丨李琳

执行丨燕原斌 闫杰

供图丨徐州博物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