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志鉴研究

中国古代造船史上的一部经典文献*

—《龙江船厂志》简评

2024-08-05    李嘉雯 王静如

中国有着悠久的造船和航海的历史,在数千年积累的基础上,明代造船技术达到了农业文明时代的高峰。造船技术水平的提升时常伴有造船专著的问世,《龙江船厂志》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该书作为一本关于官营船厂的专志,以龙江船厂为主体,对船厂的组建、规模以及各类船型的规格都有详尽记述,在中国古代造船业的专志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一、李昭祥与《龙江船厂志》

明洪武初年,南京城西北隅龙江关空地设立起船厂,称为龙江船厂,直属工部。龙江船厂是明朝建立最早、规模巨大、组织机构健全、分工细密、造船技术精湛的造船大厂,对当时的江防、海运以及郑和下西洋都作出过贡献。《龙江船厂志》的作者为李昭祥,于明嘉靖年间专理龙江船厂。李昭祥生于正德七年(1512),在嘉靖二十六年(1547)考中进士,后到浙江担任知县。嘉靖三十年(1551)升任南京工部主事。任职初期,李昭祥以兴盛造船业为己任,对船厂的历史和现实作出审视,对管理准则和造船制度等作出改革修例。他从前朝典籍出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分析龙江船厂的人、事、物,并结合眼前的管理工作,“沿革始末,一一书之”。最终,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编撰了《龙江船厂志》。明清时期,《龙江船厂志》虽有刊印版本,但并未广泛流传。1947年,该书由南京中央图书馆辑入《玄览堂丛书续集》影印出版。《龙江船厂志》共有八卷,分别是《训典志》《舟楫志》《官司志》《建置志》《敛财志》《孚革志》《考衷志》和《文献志》,详细记载了龙江船厂的发展规模、造船技术以及管理制度等,是我国古代造船业的一部高水平的专志。

46951aed-9a07-46af-8bc3-a06bd1981a5c.png

《龙江船厂志》中的龙江船厂厂址图

《龙江船厂志》的八卷内容大致如下:卷一《训典志》共分为“谟训”“典章”“成规”三部分,收录了明初到嘉靖年间有关船政的若干政策和制度;卷二《舟楫志》以“制额”“器数”“图式”为切入点,从三方面对龙江船厂的船舶建造、船用构件和船体样式等进行讲解;卷三《官司志》记载了明初到嘉靖年间主理船政的官员及工匠名单。“郎中总其事,主事分往监督”,另设有提举、杂役等,各司其职;卷四《建置志》介绍了龙江船厂的修建过程以及地理位置等情况;卷五《敛财志》共分“地课”“木价”“单板”和“杂料”四部分,重点对龙江船厂的运营作出剖析;卷六《孚革志》收录了在龙江船厂收料、造船、收船、佃田及看守等方面存在的弊端以及船厂为此采取的若干解决办法;卷七《考衷志》从“稍食”和“量材”两部分对造船所用到的人力、材料和费用进行陈述;卷八《文献志》旨在超越现实看古今,超越龙江看全局,选取前人关于“创制”“设官”和“遗迹”三方面的文献记录,重点梳理从远古至嘉靖年间的造船技术。

总体而言,《龙江船厂志》一书内容充实、图文并重,是李昭祥根据自身实践经验,结合前人文献资料所编纂而成,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造船技术提供了珍贵资料。

二、《龙江船厂志》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龙江船厂志》一书以厂为纲,不仅对所造的船舶种类和规格进行了全面介绍,还对船厂的管理体系进行了详细记述。深入研读《龙江船厂志》,可见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介绍了明代造船业的船舶种类。该志归纳总结了所造的二十七类船舶,包括预备大黄船、大黄船、小黄船(扁浅船同)、四百料战座船、二百料战船、一百五十料战船、一百料战船、三板船(划船同)、浮桥船、四百料巡座船、二百料一颗印巡船、二百料巡沙船、九江式哨船、安庆式哨船(大胜关哨船同)、轻浅利便船、金水河渔船、后湖一号楼船、后湖二号楼船、后湖平船、抽分座船、快船、蜈蚣船(已废)、海船(已废)、两头船(已废)。《龙江船厂志》也少部分引用了相关文献中提到的船舶种类,但锦上添花的是,本志引入多种形式的插图进行详解,更加直观和形象。

(二)记载了各类船型设计尺度及参数。船型设计作为船舶建造的第一步,是决定船舶各项性能和功能的关键。在船型设计的过程中,常涉及的尺度和参数包括船长、船宽和型深等等。其中,船长是指船艏最前端到船艉最后端的直线距离,船宽是指船舶两侧最宽点的直线距离,而型深则是指船舶在船长中点处从龙骨板上缘量到干舷甲板横梁上缘的垂直距离。因快船的尺度已记载于兵部船政书,海船和两头船已被废,其尺度无法考证,《龙江船厂志》共记载了二十四类船舶的船型参数。根据船长和船宽的比例,可以推算出二十四类船舶的船体多为狭长型。该船型设计进一步提高了船舶的稳定性以及航行性能。

《龙江船厂志》中各类船舶的船型参数

船舶类型

船长

船宽

型深

预备大黄船

七丈九尺三寸

一丈五尺

六尺二寸

大黄船

八丈四寸

一丈四尺四寸

五尺三寸

小黄船(扁浅船同)

七丈九尺五寸

一丈五尺

五尺二寸

四百料战座船

八丈九尺五寸

六尺五寸

六尺

二百料战船

六丈八寸

一丈二尺六寸

四尺五寸

一百五十料战船

五丈五尺

一丈一寸

三尺六寸

一百料战船

四丈九尺二寸

八尺一寸

三尺七寸

三板船(划船同)

三丈九尺五寸

八尺四寸

三尺一寸五分

浮桥船

六丈二寸

一尺五寸

四尺六寸

四百料巡座船

八丈八尺

一丈五尺六寸

五尺二寸

二百料一颗印巡船

五丈八尺七寸

一丈二尺

四尺

二百料巡沙船

六丈一尺

一丈二尺三寸

四尺二寸

九江式哨船

三丈七尺

六尺七寸

二尺七寸

安庆式哨船

(大胜关哨船同)

三丈四尺一寸

六尺四寸

二尺四寸

轻浅利便船

五丈六尺

一丈

三尺四寸

金水河渔船

二丈二尺三寸

四尺

一尺五寸

后湖一号楼船

五丈五寸

一丈一尺

二丈六寸

后湖二号楼船

四丈二尺八寸

八丈四尺

二丈二寸

后湖平船

三丈九尺二寸

七尺一寸

二丈三寸

抽分座船

七丈五尺七寸

一丈五尺六寸

四尺七寸

蜈蚣船(已废)

八丈

一丈六尺

(三)阐明了龙江造船厂的管理体系。明王朝发迹于江淮之间,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故以南京为南直隶,北京为北直隶。“河梁、舟楫之事,凡在两直隶者,皆隶都水司。郎中总其事,主事分往监督,故卫河、清江、龙江皆有分司、有提举司,纲举目张,超越前代矣!”此套体制具有创新性,即为由郎中管总指派主事驻扎到造船厂,监督船厂的运行,李昭祥就是在担任南京工部主事期间被任命主管龙江船厂。具体而言,龙江船厂设有一名正八品的提举司和两名正九品的副提举司,并配备了典史等文职。除主管船厂的官员外,厂内还设有帮工指挥千户和百户,负责“督率驾船官军在厂协济小工,如抬板、舂灰、拽钻之类”。考虑到龙江船厂需要负责修造皇帝及宫廷专用的黄船,另配有内官监匠、御马监匠、丁字库匠及酒醋面局匠等一套人马。从官员、工匠到杂役,龙江船厂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

bcb2ff19-f2af-42cc-a5ec-a9c871e6a22b.png

《龙江船厂志》中的船舶插图


《龙江船厂志》中的预备大黄船的图式

放眼中国古代造船史,龙江船厂可视为历代造船工艺中较为精湛、船厂建制完整且管理架构较为合理的大型船厂。

三、《龙江船厂志》的独特价值

《龙江船厂志》作为记述明代造船业发展的官修志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不仅是复原古代船舶模型的重要参照,而且还为一些历史疑点提供了解答,是研究明代造船史、航海史和海军史的经典文献。

(一)《龙江船厂志》是复原古代船舶模型的重要参照。该志对明代造船业中各类船舶的尺度、内部结构、造船材料、用料规格等进行详细描述,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船舶数据的对比论证,使古代船舶在今日重现成为可能。在复原泉州湾宋代海船的过程中,杨槱曾根据《龙江船厂志》中所描绘的海船帆型来推测宋代海船的具体帆型。为论证郑和下西洋中千料船的长宽高的合理性,何国卫统计归纳了《龙江船厂志》中几百料战船的长宽高,并提出新的拟合公式。基于《龙江船厂志》与《南船纪》记载的数据资料,曾树铭和陈正宏建造出1:25的遥控四百料战座船模型以及1:10的精密展示模型。在制造复原模型过程中,他们还修订了《龙江船厂志》中关于四百料战座船的几处错误。

(二)《龙江船厂志》是考察龙江船厂并非宝船厂的关键史料。多年以来,龙江船厂和宝船厂的关系在学界多有争辩。《龙江船厂志》准确记载了龙江船厂的厂址,为区分龙江船厂和宝船厂提供了重要参考。该书详细指出:“洪武初,即都城西北隅空地,开厂造船。其地东抵城濠,西抵秦淮街军民塘地,西北抵仪凤门第一厢民住廊房基地,南抵留守右卫军营基地,北抵南京兵部苜蓿地及彭城伯张田。”[3]可见龙江船厂东达城濠,西至龙江关。现存的宝船厂遗址,地处南京城濠和三汊河口之间,远离龙江关,与龙江船厂并不连接。因此,就《龙江船厂志》记载的地理位置而言,龙江船厂和宝船厂并非一厂。

(三)《龙江船厂志》是研究明代海军史的宝贵资料。据《明实录》记载,永乐十八年(1420)以前,龙江船厂被称为龙江提举司,是专造战船的“军工企业”,与明代海军的发展紧密相连。罗荣邦在《明代海军的衰落》一文中,认为《龙江船厂志》中提到的长期停泊在港口内腐烂破败的明代战船,是明朝海军衰弱的表征。此外,罗荣邦在协助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完成《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关于中国海军的部分时,也大量采用了这一志书。李约瑟曾说,《龙江船厂志》“应视为中国技术文献中的瑰宝之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龙江船厂志》融合了“人、事、技术和制度”的多元视角,不仅是一本重要的历史文献,更是一部承载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上乘之作。

*本文系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KYCX22_37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嘉雯,江苏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王静如,江苏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