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地情研究

家家门巷尽成春——评新编历史剧《风梅图》

2024-08-05    方标军

由南通艺术剧院越剧团创排,颜全毅编剧、展敏导演、范晓萍主演的越剧《风梅图》,5月在南京倾情上演,并启动全国巡演。在此之前,扬剧《郑板桥》已经搬上戏曲舞台。同为202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扬剧《郑板桥》、越剧《风梅图》可谓“扬州八怪与清官”姐妹篇。从古至今,清官、清官题材舞台艺术作品不在少数,但“扬州八怪”中的清官,“扬州八怪”中清史留名的舞台艺术作品,似乎唯此。郑板桥、李方膺时为扬州府属下兴化、通州人,都做过知县,一心为民、两袖清风,都工于诗画,罢官后以卖画为生。郑板桥、李方膺同为“扬州八怪”,也是至交,郑板桥对李方膺评价甚高,这在《题李方膺画梅长卷》《题李方膺墨竹册》中可以看出。越剧《风梅图》是江苏戏曲舞台上的最新力作、佳作,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净化官场生态,树牢造福人民的正确政绩观,深化当前正在全党进行的党纪学习教育,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7a428510dd54407b90a1537ba1ab0ab5.jpg

李方膺是南通历史名人中值得书写的人物,出生官宦之家,清雍正、乾隆年间,曾任山东乐安、兰山和安徽潜山、合肥知县等,为官时“有惠政,人德之”。乐安任上,因私自动用库存皇粮开仓赈灾受到弹劾;兰山任上,因怜悯百姓拒绝执行垦荒令被投进监狱;合肥任上,因不肯“孝敬”上司被安上莫须有罪名。李方膺的政绩观、价值观,显然与当时的官场迥异,被弹劾被罢官甚至入狱不足为奇,他在官场上的起伏不定大大超过郑板桥,而二人均有过未经批准就动用库存皇粮开仓赈灾的“壮举”,这就是为民情怀,也许正是他们惺惺相惜的主要原因之一。李方膺后来寄居南京,常去扬州,爱画梅竹松,精于画梅,代表作有《墨梅图》《风竹图》等,用笔或淡雅或放纵,以此抒发、寄托他心系苍生的高洁精神世界和与恶劣环境斗争的不屈不挠精神。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55c4b8f1ad47484b863d6f8b809688ad.jpg

李方膺官场、画坛影响都很大,如何在二者兼顾的基础上突出主题立意,是戏曲结构的关键。编剧巧妙构思,以梅花的坚韧不拔、纯洁高尚为审美意象,以李方膺数十年官场生涯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兰山冤案”为核心,以总督王士俊急于求成的扭曲政绩观为背景,突出凭空虚构的“戏眼”人物沈玉林,穿插有历史记载的画坛好友郑板桥,虚实结合地展开故事情节和戏曲冲突,从而让观众体会到深刻的道德教育、灵魂洗礼所带来的文化思考。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ec0d766bbc824b29a4eeaed9f3cfe5fb.jpg

越剧《风梅图》推进剧情的主线是李方膺的传奇经历、画艺心得和爱民情怀,其重点放在互为映照的李方膺、沈玉林两人身上。“斗梅”一场,剧中主要人物李方膺、沈玉林、郑板桥、张倩儿等悉数登场,李方膺、沈玉林一为县官、一为书吏,因评梅相识,沈玉林所画《丹梅图》被点评为“有形无魂”,李方膺坦荡率真的个性袒露无遗。几年之后,李方膺异地上任,垦荒令的荒唐令他震惊,求见总督被拒,转而求助作为总督师爷的沈玉林,二人因此再次相聚。沈玉林故意岔开话题求教画梅,闻名画史的李方膺《墨梅图》由此诞生。然而李方膺心不在焉,沈玉林力不从心,结果可想而知,以“碰壁”告终。由于沈玉林不小心说漏了嘴,总督派人杀害了带头告状的村民,李方膺失信于民,追悔莫及,事到如今,唯有立即停止垦荒,由此引出剧情一大高潮“夜送”。乡亲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手戴镣铐的李方膺送行,沈玉林目睹此情此景,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决定为他伸冤,这是剧情也是沈玉林转折关键之处。“风梅”一场,牢狱之中,李方膺、沈玉林再论画梅,李方膺终于画出心仪已久的《风梅图》,而沈玉林新作《丹梅图》同样达到“神形具备”的程度,正所谓“世事尽在画中,画内尽是世事”。沈玉林内心的苦闷、挣扎以及前后的变化,特别是一个书吏,竟然上告御状,这是何等凶险,最后也确实被废了手筋,再也不能动笔。“愿学梅花生傲骨,效仿兄台死而生。”这是沈玉林向李方膺表达的心声,沈玉林之转变说明,见贤思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由此可见,李方膺、沈玉林人物形象主次分明,虚构人物沈玉林为李方膺人格魅力塑造,特别是“护民”“拜娘”两场中的精彩演绎,再次增添了一抹亮色。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e156046feec740019ca655525698ae5a.jpg

副线则是李方膺的画坛影响、傲然个性和凛然风骨,其重点放在互为衬托的李方膺、郑板桥两人身上。郑板桥只在戏曲开头和结尾中出现,因为李方膺爱梅如醉如痴,画得特别好,郑板桥为此把认认真真画了三天三夜的梅花图撕掉。这虽然有点夸张,倒也大致符合实际情况。李方膺生性耿直、直言不讳,也是在戏曲开头与郑板桥的互动中进行的。故事结尾,同样是在扬州,郑板桥等一群人看望闹市中画墨梅的李方膺。李方膺、沈玉林前赴后继,终于告倒封疆大吏。“画史从来不画风,我于难处夺天工”“自笑一身浑是胆,挥毫依旧爱狂风”,伴唱声中,放大的李方膺各种画作显示在幕布上,狂风怒号的恶劣天气,竹竿岿然不动,这是李方膺内心真实写照。李方膺再也无意官场,终日以画铭志,至死不改风骨。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592693f41e034cccb2c6f3440a714ec9.jpg

巧用画作题诗,是越剧《风梅图》一大亮点。“碰壁”一场,李方膺所画《墨梅图》题诗为:人逢俗病最难医,冰花雪蕊梅最宜。墨汁未干才搁笔,清风已净肺肠泥。这不是真正的《墨梅图》题诗,第一、三、四句来自于《竹石图》题诗,第二句是结合《墨梅图》《竹石图》题诗改写的,其含义也大不相同,此处无声胜有声,为兰山百性,李方膺愿化作傲霜红梅。“风梅”一场,李方膺所画《风梅图》题诗为:挥毫落子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他希望笔下的作品,化为能使万物欣欣向荣的春风,为劳苦大众送去温暖。历史上李方膺并没有画过《风梅图》,现在这首题诗完整借用了《题画梅》题诗,这不禁让我想到郑板桥《风竹图》题诗。《风竹图》题诗末句“一枝一叶总关情”,《风梅图》题诗末句“家家门巷尽成春”,把百姓的冷暖安危时刻挂在心上,如此相同的思想境界和深厚情感,对今天我们的党员干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鞭策。贪大求洋、盲目蛮干、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投机取巧、数据造假,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劳民伤财,这些都是与之背道而驰的。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0c1f634d38a9401ebd169bff16d1e3e2.jpg

越剧《风梅图》的舞台呈现,最亮眼的当属范派小生、一级演员、南通艺术剧院副院长兼越剧团团长范晓萍的精彩演绎。演员在塑造舞台人物形象时,需要对剧本进行深入剖析,紧紧抓住人物特点,通过“唱念做表”,把角色的身份、性格、情感准确表现出来,并完整、艺术地传达给观众。在越剧《风梅图》中,范晓萍做到了这一点。范派唱腔、音色富有阳刚之美、男性气质,而李方膺的主要身份是个知县,属于官生戏。对李方膺的人物塑造,范晓萍总是根据剧情发展,让表演和人物无缝对接。比如“斗梅”一场,李方膺即将赴任,跟郑板桥等一群文人墨客谈书论画时,这时候的李方膺就是一个高洁、耿直的书生。到了“护民”一场,李方膺已经就任一方知县,依然没有官架子。等到周皂总带兵抓人时,不得以把那个官印亮出来,这时候,知县大人就是正义凛然的形象了。为此唱腔和表演都有所变化,进行符合其人物特征的技术处理。这样的前后对比,才是更为真实的、丰满的李方膺。戏演得好不好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人物有没有能走进观众内心,这就要求演员的表演充满张力和弹性。而节奏控制,则是实现这一艺术效果的有效途径。在一些重要场次和环节,范晓萍还大胆运用了清唱方式,以这种细腻处理方式,回到戏曲本体。此外,突破了范派常用的开口式响亮的声音,借鉴了一些尹派演唱技巧,用了一些气声,最后的落腔再回到范派的韵味。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8de5f22b5b76438b82176674e0651bfb.jpg

越剧《风梅图》还在边巡演边打磨之中,相信南通艺术剧院越剧团和主创团队会持续吸收专家和观众意见,朝着李方膺、王士俊正面冲突更加直接方向发展,同时在既保留传统越剧艺术又开拓新的舞台呈现样式方面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作者简介:方标军,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会长、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原一级巡视员、研究馆员。)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e0e874fff1dd47b5a810690578c0c7a3.jpg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