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研究成果 >>> 地情研究

新时代方志馆开展青少年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2024-08-05    周文燕

作为集收藏、展示、开发、利用方志文献于一身的公共文化设施,方志馆是面向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开展地情、国情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为推动地方志事业进一步蓬勃发展、提升地方志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影响,须发挥方志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独特作用,这也为方志馆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方志“育人”的前世今生

方志编修绵延千载,贵在史识,重在致用。纵观方志发展史,以志书“育人”由来已久。秦汉之际,出现可视为方志发端之作的郡书、地理书及都邑簿,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幾在《史通》中评论郡书之功用:“郡书者,矜其乡贤,美其邦族,施于本国,颇得流行。”时至宋代,方志基本定型,在大规模修志实践的背景之下,关于方志功能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由郑兴裔阐明,他明确指出了方志的教化功能:“其或嵩岳降灵,勋名成于仕宦;山川毓秀,贤声著于乡邦,千秋之俎豆增光焉。若夫遇名山而歌咏,掷地金声,历馆阁而抒辞,光天藻彩,邹、牧、鲍、庾之徒,赫赫在人耳目也。他如刲股砥纯孝之行,断指凛冰霜之节,可以立懦廉顽,风兹百世,旌庐表墓。”

明清时期是修志的盛世,志书的功用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可。清代学者章学诚谓:“史志之书有裨风教者,原因传述忠孝节义,凛凛烈烈,有声有色,使百世而下,怯者勇生,贪者廉立。”到了清代末年,还出现了大量为各地学校、私塾作教材用的乡土志。光绪二十八年(1902)七月颁布的壬寅学制规定:初等小学第二学年“舆地”讲“本乡各境、本县各境”;第三学年“舆地”讲“本府各境”,实际已经把乡土课程纳入教学内容。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学部又颁行编辑小学堂课本乡土志的例目,作为全国编纂乡土教材的指导方案。乡土志为初级教材,故叙述内容多关及本地风土经济,文字多浅近通俗。梁启超称:“热爱乡土之观念亦人群团结进展之一要素。利用其恭敬桑梓的心理,示之以乡邦先辈之人格及其学艺,其鼓舞浚发,往往视逖远者为更有力。”乡土志作为融地方志和乡土教材于一体的文献形式,以爱国爱乡为主要特点,其编写持续到宣统三年(1911),形成了乡土志编纂的勃兴时期。乡土志的编纂不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乡土资料,更为输入西学、普及教育提供了通俗易懂的启蒙读物。这些历史积淀皆为方志“育人”功能的现代发展奠定了基础。

进入现代,教育呈现出日益丰富化的态势,依托于公共文化场所的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成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环节。现代方志馆作为新型的公共文化场所,成为了方志“育人”功能的新载体。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各中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2017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包括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等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上政策和“双减”政策出台后,全国各地掀起了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的热潮,与各地方志馆的蓬勃发展相得益彰。

现代方志馆的建设使得志书跳脱出纸面的限制,以多样的形式发挥地情文化资源的教育作用。“十三五”期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将方志馆作为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的“十业”之一,先后印发《方志馆建设规定(试行)》《国家方志馆分馆建设管理工作规定》,极大推动了方志馆的规模化建设。截至2022年,全国共建成、在建和立项的国家方志馆1家,国家方志馆分馆7家,省级方志馆23家,地市级方志馆118家,县区级方志馆468家,乡镇街道60家,村社区373家,共计1040家。除了数量的逐年递增,新时代方志馆呈现更加多样化的功能与人性化的空间设计,以丰富的馆藏资源、独特的地情展览、生动的讲解服务,为开展青少年方志教育活动打好了硬件基础。随着方志馆的建设与完善,一些地方开始积极探索利用方志馆开展地情教育,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方志馆开展青少年教育面临的困境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赋予了方志馆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在各地积极建设方志馆的热潮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方志馆进一步开展青少年教育。

(一)方志馆建设水平有待提升

为推动各级方志馆建设与发展,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国家方志馆在加强顶层设计、开展工作指导、组织业务培训、推进馆际交流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特别是《方志馆建设规定(试行)》,为全国各级方志馆建设指明了方向。方志馆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地方文化的需求,对地方志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但是,从目前建设整体情况看,方志馆建设面临着发展不均衡、宣传力度不够、区域布局不科学、展示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各级方志馆特别是地市级以下的方志馆建设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仍需进一步发掘。

(二)方志馆社会影响力有限

方志馆是近年来才渐渐兴起的“新生事物”,与发展较为成熟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其他文化场馆相比,其社会认知度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公众对方志馆的含义和用途缺乏必要理解,认为方志馆仅仅是一个图书馆、资料室或者书库,不能真正将其理解为一个现代化的新型文化场馆。尤其是方志馆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独特地位尚未取得政策层面的认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公众对方志馆功能和定位的认识。方志馆想要得到社会接受、真正融入社会,仍需时间与努力。

(三)方志馆与学校联系不紧密

要发挥方志馆在青少年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学校是至关重要的中间环节。但方志馆教育资源供给和中小学教育教学需求之间尚未有效衔接。虽然近年来一些方志馆加强了与中小学的联系,但从总体上看,还未建立起长期、有效、良性的互动。很多方志馆挂牌成为学校相关教育基地,但很多时候停留在形式上,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合作,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健全。

三、新时代方志馆开展青少年教育的实践与对策

为了更好地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方志馆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新时代方志馆需要在强化顶层设计、加大资源开发、加强馆校合作等方面多措并举。

(一)强化顶层设计,高位推动方志馆建设

“十四五”期间,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对于方志馆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的目标:“推进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方志馆建设,全面构建新时代中国方志馆体系。将各级方志馆纳入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范围,全面提升方志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存史、资政、育人功能,将方志馆建设成为地情展览展示中心、地情资料收藏保护中心、地情研究中心、地方文化交流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各级地方志部门应抓住国家推进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按照“一纳入、八到位”的要求,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对方志馆建设的重视,争取把方志馆列入当地建设规划,出台保障方志馆事业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建立促进方志馆建设的长效机制,从而让方志馆跻身于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之列,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具备基本硬件资源的方志馆,应积极推动学校教育与方志馆青少年教育的有效结合、有机融合,明确方志馆是青少年地情教育的专业机构,真正使方志馆成为青少年教育的实践基地和“第二课堂”。对此可借鉴博物馆发展过程中与学校教育结合的优秀经验。2020年,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从“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应用”“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加强博物馆教育组织保障”等多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为进一步健全馆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学习效果指明了方向。全国各地博物馆积极开展馆校合作,充分利用各自优势策划推出高质量主题展览,合作研发一系列项目式学习、博物馆课程等,带领孩子们在与文物的“对话”中启智增慧,增强文化自信。这些积极探索为方志馆结合自身特点、发挥青少年教育功能提供了可借鉴的案例与路径。

(二)加大资源开发,提升地情教育的契合度

方志馆拥有丰富多样的馆藏资源,蕴含着地名溯源、建置沿革、山川形胜、经济发展、历史名人、风土民情等大量适合对青少年进行乡土教育的素材。但地方志专业性较强,对青少年而言可读性不强。和卫国在《对方志馆建设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一文中就提到方志馆馆藏资源要充分考虑普通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利用需求。他指出,“注重方志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功能,探索加大适合普通读者,特别是适合青少年的历史文化读物的收藏,有条件的地方可专门开辟儿童阅读区等空间,让普通读者、青少年在方志馆中接收历史文化的熏陶,把方志馆打造成普通读者、青少年喜欢接收历史文化教育的文化场所”。一方面,可以广泛收集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地方历史文化读物,让他们进馆后有合适的读本可供阅读,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坚持让馆藏资源“活起来”的理念,加大对馆藏资源的开发,提升方志馆地情教育的契合度和对青少年的吸引力。通过对馆藏资源的挖掘、整理、宣传、加工、改造,推出方志读物和方志文化课程,将地域历史文化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给青少年。

很多方志馆在加大资源开发、创新开展青少年教育方面作了有益尝试,并积累了一定经验。2019年暑假,江西省方志馆积极采取行动,主动对接全省中小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大课堂”活动,组织人员精心策划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方案,推出了以“讲述故乡风情·传承赣鄱文化”为主题的“我是地情小小讲解员”研学活动。2020—2021年,湖州市方志馆制定《湖州地情研学手册》,陆续开发“傍湖之州”“一片叶子富百姓”“清凉悠悠羽毛扇”等系列研学课程,吸引大量中小学生报名参加。2022年,上海通志馆联合多家单位共同举办“‘爱上海 我讲上海故事’—2022年上海市中小学生阅读与实践创作活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从小树立“爱家乡、爱上海、爱祖国”的情怀。江苏省方志馆2023年升级开馆后,依托“志载光华—江苏省情展”,面向广大青少年开发了融合传统课程、参观研学、创新实践于一体的“我爱江苏”方志文化系列课程,暑期还增加了非遗文化体验课程、职业体验课程两类学生活动,社会反响热烈。

(三)加强馆校合作,搭建方志馆与学校教育的桥梁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将丰富的方志馆资源有效转化为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方志馆需要与学校加强合作。馆校合作不能停留在“挂牌”,流于表面,而是要注重可持续的长期发展,以多种途径真正将方志文化与学校教育融合。一是组织“方志进校园”,通过“方志阅读角”“方志地情展”“地方文化讲座”等形式将方志文化引入校园,普及传播地方志知识,激发青少年“知史爱国,读志爱乡”的热情。二是合作开发教材和课程。方志馆与学校要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充分挖掘方志馆资源,创造设计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三是建立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爱乡教育等主题,结合学校教育工作目标,与学校共同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和实践活动。如建立中小学生寒暑假期集体参观方志馆、方志馆青少年教育纳入小学课后服务内容等馆校合作长效机制,结合地域特色策划开展符合青少年需求的活动课程。

2023年,成都市地方志办公室联合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成都市方志馆举办了第十三届优秀传统文化专题活动“我来方志馆讲堂课”暨“双新”“双减”背景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现场展示活动,为线上线下的学生们带来了历史融合课程《小茶馆·大成都—民国时期成都的社会生活》、政治融合课《文化名城·成都有“戏”》、语文融合课《藏在杜甫诗中的成都》等优秀方志特色课程,取得显著社会效应,成为加强馆校合作的优秀范例。各地方志馆应搭建好与学校合作的桥梁,以方志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引导青少年传承地域文化,留住城市记忆,厚植家国情怀。

(作者简介:周文燕,江苏省方志馆馆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