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溯源

​靖江古桥小话

2024-01-24    王勤耕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苏靖江地处长江下游,水资源丰富,得天独厚。境内河道纵横,港江河沟像无数根血管延伸腹地,江河连着广大农田,小沟小河连着千家万户。

自然条件如此,让靖江农户房屋布局也独有特色。屋前有河,屋后有沟,每户房屋大都三间或五间,一字排开,也有三间两厢式,形成凹字形。屋前晒场连着河,屋后树木、竹林系着沟。百姓宁可食无肉,不可屋后无青竹。各家各户田地以阡陌为凭,宅基水陆面积以树木、小桥为界,各自相安无事。小桥既便于交通,又利于农事,还点缀着江河。潺潺的河水从桥下流过,意味百姓平淡生活细水长流。所以“小桥流水人家”,是对农民生活最生动的描述。

旧时,乡村小河小沟上的小桥多以木桥为主,就地取材,价廉实用。几根木棍捆绑在一起放至河面。此桥看似简单,实际夯实桥墩颇为费工。遇上运输船、罱泥船过往,则吊起木桥放行。木桥虽小,却也体现出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

集镇河道上一般架设石板桥和石拱桥。明成化七年(1471年),首任靖江知县张汝华在城内建造8座板桥,均为木结构。木质材料易腐朽,不耐受日晒夜露,风吹浪打,更经不住载重车辆碾。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在斜桥镇北首建石拱永镇桥,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至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靖江先后建造西来镇通镇桥、白衣堂的明星桥、生祠堂的思岳桥,均为石拱桥。至光绪五年(1879年),全县已有大型木桥、石板桥和石拱桥138座。

古桥取名关乎长久,历来备受重视。文人煞费苦心,几经推敲方成定名。有图吉利、祥和的,如龙骧桥、启兴桥、永济桥、平政桥、登云桥、丰乐桥、乘聪桥、凤鸣桥、兴贤桥、康庄桥、迎春桥、朝阳桥、平惠桥、通济桥、文兴桥等;有按方位取名的,如西石桥、东关桥、东后铺桥、西水关桥、西后铺桥等;有按姓氏(其中不乏捐款建桥者)取名的,如弓家桥、尤家桥、贾家桥、孙家桥、范家桥、刘秀(烈女)桥、徐家桥等。

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西石桥。此桥为石拱桥,位于城区孔庙之西,护城河与大河交汇点上,处在南北胜利街商贸中心。桥面是精心打磨成的长方麻石条块用糯米浆筑成,整齐划一,严丝合缝,坚强有力地依偎着,几百年固若金汤。南北胜利街两侧商铺林立,节假日特别繁忙。西石桥上人流挤挤挨挨,卖绿豆粥的、卖咸汤的、捏糖面人的、换老虎糖的、卖茡荠串的、卖香烟瓜子糖果的吆喝声此起彼落,有如《清明上河图》般的繁华景象。

西石桥码头两边,停靠着一排排货船。胜利街商铺的老板纷纷前来寻找货船,船主与货主一旦对号入座,即刻停靠码头上货,货物由脚力按货主要求搬运。儿时,我最喜欢站在桥上倚靠栏杆,欣赏脚力强壮的体魄,每个人全身古铜色的皮肤,胸肌、臂肌、腱子发达,在阳光下锃锃亮。卸完货,十几个如“油老鼠”的脚力钻入水中,时隐时现,在拱桥圆形里时进时出,旁若无人,个个像《水浒传》里的“浪里白条”。石拱桥上的人无不高声喝彩。

随着时光流逝,虽然靖江古桥大部分已消失,但有记载的桥梁文化信息却能穿越历史长空,给人们留下永久的思念和丰富的遐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