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风物

苏州竹器琐谈

2024-09-20    华致中

苏州竹编,门类之多、品种之繁、款式之盛、用途之广、从业人员之众,均远胜于其他诸业。李渔《闲情偶寄》曰:“姑苏之竹器,可谓甲于古今,冠乎天下矣。”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ed63eba04c8a4686bfcf83aa1fc3ae45.jpg

苏州自古竹编昌达工场遍布。许多巷弄因家庭竹编业的世袭,而自然生成行业性的俗名。清《吴门表隐》云:“以业名地者,削箸墩、饭箩村、筅箒巷、栈条巷、做篮浜、算盘巷、做伞桥。”只不过,大多地名随着岁月沧桑已遭泯灭。

竹编虽不起眼,手艺却大有讲究。清代阊门外山塘街的竹器很有名。清顾禄《桐桥倚棹录》载:“紫竹器,竹之真者,色紫而纯,出浙之富阳及皖省泾县、滁州一带。伪者以白竹用火熏黑,色黯而无泽,不入选也。凡几榻、桌椅、厨杌及小儿坐车、摇床、床栏、熏笼、桌面,俱轻便可爱。其肆多在半塘普济桥一带……”清代文人沈朝初等都在他们的诗词作品中写到过苏州竹器制作的相关情况。除上述竹制家具外,竹刻、棋子、墨床、笔筒等文房雅玩,原来以嘉定有名,到了清前期,苏州山塘街作为竹器产地的名声更盛。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53e5cdd1d90f4715bfda3383d4a66e30.jpg

传统竹篮,虽系寻常之物但编制讲究,品种包括提式食盒篮、针线篮箩、托篮、菜篮、饭筲箕、马头篮、网篮、元宝篮等。在《桐桥倚棹录》中便有记载:半塘产“竹藤篮”,四方称“虎丘篮”;另有“小儿摇篮”,俗呼“儿篮”,上有紫竹架,可布蚊帐,为盛夏安卧初生婴儿之便。这些特产,极受游人及外地客商青睐。另外,吴县东山产的一种“篝篮”,设计巧妙,编织精美,用途甚广。此篮口大身长,仅系一根绳子作篮把,即可提、背、吊、挽、挑,极适合当地农人上山摘果,下地劳作,涉河捉鱼,既实用又方便。

明清时期,古城商贾繁荣,素有“金阊门、银胥门”之誉。众多作坊云集,水陆货运不绝。而竹器作选址又以上述地方为多。据《〔乾隆〕吴县志》记载,“物产”卷列竹造之属多达18种。此业昌隆又催生出竹商公所,属下竹材商行众多。1927年出版的《旅苏必读》记载:“竹材商行19家,分布娄门、齐门、胥门、山塘街与西津桥等地。”1930年,竹商公所改名为竹业同业公会,地址在葑门。当时除注册的竹业商行,还因生意红火暗生不少地下货行。至于家庭式的竹器工场,更是多如牛毛。1931年出版的相关刊物上载:“竹器店作200余家,从业500人以上。工场主要聚集阊、胥、齐门等地。”那时,竹编业表面上很兴旺,但是篾匠社会地位低微。此业更被唤作“雕虫小技”,旧时口头禅“竹子节节高,篾匠代代穷”则是最好的写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经工商登记,苏州城区竹器店作104户,涉及“筛匾”“油篓”“竹箬”“淘箩”“串络”“凉棚”等30多个门类,百余种品名和规格。其中,“筛匾”15户,以品种多规格多闻名,产品专供炒货店、轧米厂、茶厂及城乡蚕桑农户。苏州蚕丝业历来发达,明邝璠《农务女红之图》中有咏吴地耕织农事的诗31首,而涉及养蚕过程就达16首,足见吴地蚕桑之盛,蚕匾需求量之多不言而喻。至今苏州还有“蚕桑地”“蚕丝弄”“养蚕里”等地名遗存。筛匾店作分布于阊门外杨安浜与葑门等地。“串络”26户,串络又称竹篾络子,专用于坛罐甏盂的外包装,防止存储或运输时碰撞损坏,系酿酒业、油坊业、酱菜业以及使用坛坛罐罐货行的必用之物。“篾包”15户,集中在阊门外的上塘街和下塘街。其中“老锦源”篾包号专做花式篾包,特别擅长专制茶叶篾箱。“竹壳”12户,专门制作热水瓶胆外壳。“篾片”30户,制作“栈条(又称长栈)、地坪(又称方栈),用于粮仓(库)墩子、米行以及帆船毛篷等。“凉棚”27户,旧时专为大户人家服务,其间的“宁波帮”匠人身怀绝技,擅长搭建六角形凉亭,造型别致,古朴典雅,可惜后来手艺失传。新中国成立后,此业转为建筑工地搭脚手架。“竹箬”12户,供销联营处设在阊门外小邾弄,工场在邻近的杨安浜。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精制“黑色竹箬”,用于火柴外包箱;精制“青色竹箬”,供茶厂作茶叶箱衬底用,有透气隔潮之效;细密竹箬亦供糕团店等使用。“蒸笼”23户,产品主要销往机关、部队、学校及大中型企事业单位食堂。“鸟笼”10余家,出品竹制或竹木材质及其它特色的鸟笼。店作分布在玄妙观与景德路一带。20世纪30年代,玄妙观西脚门“天凤斋”鸟笼店很有名。

https://region-jiangsu-resource.xuexi.cn/image/1006/process/85679ab4fc2e48819c9a57a6773fb97d.jpg

此外,还有诸多日用竹器,如竹靠背、竹榻、竹床、坐车、竹马、排水管、扁担、鱼虾篓(簖)、竹席、中药筛匾、箬帽、灯笼、伞架、书架、蒸架、箩筐、鱼竿、晒衣杆、节节高、扫帚、船篙、竹梯、竹帘、竹篱笆、豆腐干摊架子以及卖糖粥的骆驼担等,林林总总达百余种(竹刻工艺品除外)。其中的“骆驼担”顾名思义,它的造型状似骆驼模样,是经手工巧制的人力担子,苏州人形象地叫它“两间半”,意为仿佛是挑着厨房的吃食店。此担随季节时令而变化,从卖鲜肉小馄饨、汤圆到卖桂花糖芋艿、糖粥等。华灯初上至深夜,“骆驼担”亮着一盏灯,缓缓穿梭在大街小巷。行进间隔,摊主用棒槌敲击前担下方的竹梆,发出“笃、笃、笃”之声以招徕生意,成为小桥流水畔的一道温馨风景。

以前,苏州枫桥一带不少住户以生产竹制品为家庭副业。20世纪70年代,枫桥产的热水瓶竹壳一度被上海、北京、济南、蚌埠及本市的玻璃厂包销,名噪一时。

竹器应用广泛。勤劳聪明的篾匠,在磨砺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产业。影响较大的“筷子浜”不可不提。此浜正式名称为白莲桥浜,位于阊门外朱家庄西,东至后文巷,西至枫泾浜。白莲桥,清同治末年所建,原为木板桥,20世纪50年代改为水泥桥。桥下小河名叫白莲桥浜,因植白莲而得名。晚清始,这一带数十户人家世代以削筷子为生,至20世纪30年代时最多有74家削筷作,时人俗称此地为“削箸墩”,又习呼“筷子浜”。此业建竹箸公所,订有管理条款,其中削筷技术传子不传婿。产品经上海商行转销外地。这里生产的筷子可分为不同用途的多个品种:“红筷”用作婚嫁时压箱底,寓意“快子、快子、早生贵子”;“黄筷”,久浸蘸水而色泽变黄,专销山东等地用作祭祀时当钱粮焚烧;“白筷”为竹之本色,是大众食用筷;“黑筷”则是红白喜事时置放供桌所用。

另外,“桐桥扁担”名气很响。20世纪30年代,山塘街桐桥与金家弄地段开设三爿竹器作,分别是业主为崔金元的“崔聚兴店”、业主为周祥男的“周祥发店”和业主为张根水的“张根水店”,因三人长相各有特色,因此当时的人戏称他们的长相就是店铺的活招牌。“桐桥扁担”以款式繁、韧性好、规格多著称。比如,虎丘茶农的“茶花扁担”、盘门菜农的“粪桶扁担”、葑门水乡的“塘藕扁担”、阳澄湖畔的“卖蟹扁担”、郊区乡村的“咸菜扁担”、走镇串村的“货郎扁担”最为走俏。产品特点是大小皆备,软硬适中,用时称心,价廉物美。苏州商业昌隆、农耕先进、水运繁忙、市廛兴旺,作为传统运输工具的扁担,需求量甚大,经山塘水运畅销周边地区。

竹器用材为毛竹。外行看竹子大同小异,内行则各有门道来辨其好坏。行家说,以冬季砍下竹子为佳,不易虫蛀。货源以浙西与皖南的山竹为主。黄枯竹韧性强、有弹力、色泽美,适用于筛匾等细巧用具。水竹大多用于编织篮篓。石竹内壳厚,节头硬,具软硬韧性,适合做藤靠背椅、藤床、藤榻等的框架与支架。旧时,居民家中常见年久失修的藤靠背椅,往往藤条失散损坏,而竹架却依然坚挺,就是这个道理。红竹有韧性且结实,用于箩筐圆口的上笾和下笾。苦竹的竹节长适合用于乐器制作,也可用作雨伞把柄等。“紫竹”系上品,行家誉为“黄鳝肚皮”,此竹一边呈紫色,一边显深黄色酷似黄鳝肚皮颜色,是制作京胡梗的绝佳之材。除此之外,竹匠师傅凭经验判断,依竹子特性“竹尽其材”,或用于圆作,或用于劈篾,或用于帆船篙篷等。

苏州竹器,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态产品。

作者单位:苏州日报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