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历史

​老票证见证“烟火气”之变

2024-10-08    陈桂香 刘峰生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俗语中,“柴”被摆在了七件事之首,表明它曾经在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9月26日上午,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曲江街道文昌花园社区党委举办“‘柴’变75年”收藏展,民间收藏家张玉顺展示了他收藏的柴草、煤炭、煤气、天然气的各种票证,从“凭证供应”到“一‘管’到家”,炊烟散去,厨房变得清洁、便捷,“柴”的变迁折射75年百姓“烟火气”的巨变。

煤炭供应票证

煤炭供应票证

“柴”的时代,也曾凭证供应

“柴”之所以位列“七件事”之首,是因为煮饭烧水都少不了它。烧大锅的时代,农村人有秸秆可烧,城里人则必须购买。在物质短缺的20世纪60年代,柴草也曾凭证供应。张玉顺收藏的一本湾子街徐姓居民的“商品供应证”上,有1960年的柴草购买记录;而一张勘探队1962年的购买发票,则留下当年稻草“每斤0.044元”的印记。

20世纪60年代的柴草票证

20世纪60年代的柴草票证

“我家原来住洼字街,那时候洼字前街就有一家柴草铺,占地约10亩,露天堆放着从里下河地区用船运来的芦苇,头尾做柴草,中间编芦席。另外还有周边农村的稻草、麦草等。”1960年出生的张玉顺介绍,当时柴草分等级卖,耐烧的与不耐烧的每斤相差0.5分钱。

张玉顺从小就学着烧大锅,到柴草铺扛一捆柴草回来烧,常常呛得泪水直淌。一有空余时间,张玉顺还与小伙伴沿着古运河边捡拾树枝、落叶等“补贴家用”。可以说,“柴”占据了生活的大量时间。

“煤”的时代,凌晨排队购买

“在20世纪60年代,居民家庭其实已经开始用炭炉了,不过因为煤炭比柴草贵,大家舍不得用。”张玉顺说。

张玉顺介绍,家用煤炭先后经历了煤球、蜂球与蜂窝煤三个阶段。1964年的发票上,蜂球每斤比煤球贵0.02元。煤球就是捏成椭圆形直接卖;蜂球进了一步,中间有孔,方便通气,增加火力;蜂窝煤更进一步,火力旺盛,且晚上可以封炭炉。

张玉顺的父亲曾在家里办了个笤帚作坊,用了四五名工人。为了方便工人喝开水、取暖,家里的炭炉正常不熄火,因此蜂窝煤使用得比较多。但在20世纪70年代,蜂窝煤不仅要凭证供应,还要排队购买。

“因为煤炭店每天生产量不高,加上大家都要上班,所以个个都起大早,甚至凌晨3点就去排队。”张玉顺说,冬天最难受,外面加一件军大衣去排队,还是冷得吃不消。大家就约定俗成,排队的顺序放一块砖头“代表”一下,人就躲在墙角避风。

“气”的时代,生活变得美好

20世纪90年代,钢瓶气开始走进百姓家中,用自行车驮着“胖”钢瓶,是那个时代独特的城市风景。

“与柴草、煤炭由居委会发票证不同,液化石油气(俗称煤气)是各单位工会发放的。”张玉顺介绍,最早的充气站在田庄,后来盐阜路、七二三所等地也有,再到后来,许多大企业也有充气站了。

液化石油气供应票证

液化石油气供应票证

一开始因为充气站的“气”不够,有证也需要分批轮流充气。那时,居民自己购买一只宝应安宜钢瓶,到充气站充气,自行车衣包架上放一个钢筋弯成的挂钩,一侧或两侧挂钢瓶,一般只有男人才能稳得住车龙头。

钢瓶气带来了厨房清洁,但搬运钢瓶甚至扛瓶上楼是最大的麻烦。

“进入新世纪,我住进文昌花园,不久管道气就进入家庭,实现了打开阀门即通气的便捷。”张玉顺说,近年来,在手机上即可缴气费,再也不用为家庭生活燃料烦神了。

曾经,袅袅炊烟充满诗意,但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只会是烦恼。如今,天然气走进扬州千家万户,清洁的厨房成为大家都爱待的地方,日子也如那炉火,越来越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