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魅力江苏 >>> 乡愁

苏东坡四顾江南香山

2023-11-27    丁 东

“爱国、爱民、爱生活;敢说、敢为、敢担当”的大文豪苏东坡,是2000年7月法国《世界报》评选出的12位“世界千年英雄”中,唯一一位中国人。他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在多地为官,且喜欢寄情山水,吟弄风月,足迹踏遍全国各地。其中,也包括江南香山。

位于今张家港市南沙街道办事处(原属江阴县辖区)的香山,钟灵毓秀,素有江南名山之誉。香山山体呈菱形状、因西施采香而得名,在气势磅礴的三山五岳中,虽说小得不值一提,最高处海拔仅有136.6米,却峭立江渚、风景秀丽、人文荟萃、声名显赫,吴王夫差、张士诚、徐霞客、乾隆等都曾登临此山。﹝康熙﹞《江阴县志》中赞:“香山突出平壤,高峻磅礴,甲于他山。”

说起苏东坡与香山的情缘,人们只知道他曾游览香山,留下了一块行书字体、龙飞凤舞的“梅花堂”横匾,落款“眉山苏轼”。至于他究竟因何故、哪年、几次来到江阴县登临香山,却知者寥寥。笔者拟以多年搜集的史料为依据,作一阐述,以飨读者。

苏东坡与香山结缘,与好友葛次仲不无关系。

9db76794-8528-478b-8f3f-3887a41bbbc2.jpg

苏东坡画像

葛次仲,字亚卿,常州府江阴县暨阳(今张家港市杨舍镇)人。其祖上为江阴茶镇的“青旸葛氏”,其父葛密曾任太常博士。葛次仲历任海陵县尉、吉州州学教授、提举京西南路常平、国子司业兼嘉王侍讲等职。留存的代表诗作有“全吴临巨溟,青山天一隅。静境林麓好,胜槩凌方壶。泓泓野泉洁,暧暧烟谷虚”(《昆山慧聚寺集句》);“凉夜清秋半,常娥照玉轮。九霄微有露,万里正无尘。气射繁星灭,明翻宿鸟频”(《中秋月集句》)等。

苏东坡与葛次仲的交情始于京城。两人同朝为官,意气相投,诗酬往来,感情甚笃。葛次仲对家乡风土人情,尤其是香山美景的描述,令苏东坡对江南不胜向往。

宋熙宁四年(1071)七月,36岁的苏东坡调任杭州通判。十一月,他乘船沿运河途经常州。因急赴杭州履职,时间匆忙,便未打扰地方,只在常州停留了一日,与仆人悄悄去了香山等地。这是苏东坡第一次涉足江南、登上香山。江南的风情、香山的美景,给他留下了至深印象。

宋熙宁六年(1073),重大水旱灾害导致江南部分地区饥荒蔓延,朝廷急调数万担粮食赈济灾民。十一月,苏东坡以转运使奉命前往常州、润州、秀州和苏州等地赈济饥民。此次差遣责任大、任务重、时间长。苏东坡不辞辛劳、四处奔波,凡赈灾事宜,事无巨细,均亲力亲为,逐一过问。不知不觉间,时已岁末。除夕下午,舟抵常州城东通济桥下(后人在此建有舣舟亭,以资纪念),苏东坡下令泊舟。船家大惑不解,毗陵(今常州)驿站距此仅数里,何不上岸歇息?原来,苏东坡坚持不上岸,是因为不愿在万家团聚的良辰,骚扰地方官员。他对随从言道:“民生如此之艰,吾辈岂能在一派歌舞升平中度过除夕?”此番言语,充分彰显了苏东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民本情怀。也就在那个除夕夜,苏东坡写下了极具代表性的“旅愁诗”—《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字里行间流淌着他宦海沉浮、壮志难酬的内心之苦、羁旅之愁。

苏东坡在船上度过除夕,迎来了熙宁七年(1074)新年。葛次仲等返乡过年的好友,得知苏东坡到了常州,纷纷前来驿站拜访,并争相邀约苏东坡至家中做客。好友情盛,江南景美,再加上公事已经办完,一身轻松的苏东坡在常州一待就是两个多月,游历于常州所属的晋陵、武进、江阴、无锡、宜兴五县之间,遍尝江南美食,遍访江南胜迹。用他的话说,“独徘徊而不去兮,眷此邦之多君子”。

产自长江江阴段(今张家港市德积、大新及今江阴市夏港、申港等沿江地带)的“长江三鲜”—刀鱼、河豚、鲥鱼,让一向好吃的苏东坡情有独钟、大饱口福。他在盛赞江阴“珠犀鱼蟹之富”的同时,以他对美食的深度理解,写下了三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诗作。《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寒芦港》:“溶溶晴港漾春晖,芦笋生时柳絮飞。还有江南风物否,桃花流水鮆鱼肥。”《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鲥鱼》:“芽姜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

据说苏东坡有一回在好友葛次仲家做客,河豚上桌后,他等不及厨师试吃,管它有毒没毒,只顾埋头劲吃,大快朵颐。吃后,被河豚的美味倾倒,大呼:“也值一死。”由此,坊间便留下了“拼死吃河豚”之说。

宋熙宁七年(1074)初春的一天,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草木葳蕤,生机无限。苏东坡在葛次仲等好友的陪伴下,轻车熟路,畅游香山。流连于采香径、桃花涧、圣过潭、滴血岩、仙牛背、听松吟、老虎嘴等景点,苏东坡兴意盎然,多年累积的烦忧一扫而空,笑言自己“寄迹山中日看犁云耕雨,忘机世外时欣弄月吟风”。当一行人步入山巅的一间草庐围坐歇息时,苏东坡见草庐周围,梅树摇曳,花团锦簇,蜂舞蝶飞,暗香浮动,不由诗兴大发,吟诗一首:“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红梅》)其间。有人提议给草庐取个名字。苏东坡环顾四周,大呼“取笔墨焉!”欣然写下“梅花堂”三字,落款“眉山苏轼”,并当场手绘一幅《静居图》中堂画。自此,草庐不再是草庐,成了“梅花堂”;梅花堂后面的一潭清水,也得了“洗砚池”的雅号。

十年后的宋元丰七年(1084)十月,苏东坡离开黄州(今湖北黄冈),奉诏赴汝州(今河南汝阳)就任。因长途跋涉,旅途劳顿,其幼儿不幸夭折。鉴于汝州路途遥远,盘缠已尽,再加之丧子之痛,苏东坡当即终止了赴任汝州的计划,于十月十九日上书《乞常州居住表》。表中奏言:“……而赀用罄竭,无以出陆,又汝州别无田业可以为生。犬马之忧,饥寒为急。……臣有薄田在常州宜兴县,粗给粥,欲望圣慈,特许于常州居住。”不料,上表投递扬州官府后犹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苏东坡偕全家在扬州苦等近月,见仍无消息,无奈继续北上。十二月一日舟抵泗州(今江苏盱眙),苏东坡心有不甘,又撰《再上乞常州居住表》,遣人入京于登闻鼓院投之。

宋元丰八年(1085)正月,苏东坡得悉上表获准,不禁喜极而泣,为如愿而歌:“归去来兮,清溪无底,上有千仞嵯峨。画楼东畔,天远夕阳多。”即改道赴常。启程时惊闻神宗驾崩。苏东坡几经周折,终于回到了这片朝思暮想的土地,在宜兴丁蜀镇蜀山之麓、画溪河东畔安顿下来。苏东坡卜居常州,既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又无饥寒之忧,更能与家人朝夕相处,日子过得格外舒心。他由衷感叹:“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随物外游。有书仍懒著,水调歌归去。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

此间,苏东坡重游了香山等地,并专程到暨阳拜访因官场失意、辞官返乡的好友葛次仲。两人畅叙友情,把酒言欢,诗书作乐,好不尽兴。苏东坡的文豪气度、大家风范,让葛次仲年仅七岁的儿子葛延之崇敬有加,仰慕不已,并在幼小的心田播下了诗学的种子。

可好景不长,苏东坡又获新登基的哲宗任用,奉诏赴登州(今山东蓬莱)任太守,身不由己,只能离开常州。

47fca188-2df8-4be9-b080-ef05b93b2a09.jpg

张家港市香山景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宋元符三年(1100),苏东坡被贬至儋州(今属海南)。好友葛次仲获悉,流放儋州的苏东坡“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苏东坡《与程天侔书》)日子尤为孤苦,怜悯不已,夜不能寐,遂差遣一向仰慕东坡、堪称东坡“铁粉”的儿子葛延之“担簦万里,绝海往见”。时年20余岁的葛延之长途跋涉,不辞辛劳,整整走了三个寒暑,方抵达儋州,给身处逆境的苏东坡送来了龟寿帽、百家衣、茶叶及笔墨等文房数宝。亲人相见,苏东坡不禁老泪纵横,破例收葛延之为徒,留他在儋州住了一月,教他写作诗文的技巧。临别赠诗一首,前有小序:“予谪儋耳,葛延之自江阴来访,遗手制龟冠,留一月,赠以诗。”后乃《葛延之赠龟冠》正文:“南海神龟三千岁,兆协朋从生庆喜。智能周物不周身,未免人钻七十二。谁能用尔作小冠,岣嵝耳孙创其制。君今此去宁复来,欲慰相思时整视。”

暨阳学子葛延之与大文豪苏东坡的这段交往,上千年来经常被文人引用,演绎成“虚心好学,万里拜师”的典故。

宋靖国元年(1101)六月、十一月,苏东坡时来运转,获宋徽宗两度恩赦,在从儋州移居廉州(今广西合浦)、永州(今属湖南)后,又被“允许自便居住”,结束了多年谪居流放生活。对此,苏东坡极为兴奋,在《提举玉局观谢表》中写下“七年远谪,不自意全;万里生还,适有大幸”十六个字。

“允许自便居住”,苏东坡放弃了“回老家、居杭州、上颖昌”等选项,听从内心,选择常州作为人生的终点站。毕竟,他在常州还有些田产,可供维持生活,又有不少感情甚笃、超越亲情的好友可以依靠。决心已定,他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写道:“今已决计居常州,借得一孙家宅,极佳……且此休息。”

自宋元符三年(1100)三月起,历经一年零三个多月的万里颠簸、长途跋涉,苏东坡于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十三日抵达魂牵梦萦的常州。抵达常州当晚,天高云淡,月洁风清。当苏东坡乘坐的木舟徐徐驶入常州城东的古运河时,百姓得知消息,万人空巷,随观风采。当年有人记载了这一盛况:“东坡自海外归毗陵,病暑,着小冠,披半臂,坐船中,夹运河岸,千万人随观之。”苏东坡见此情形,苦笑曰:“莫看煞轼否?”不承想,竟一语成谶。由于一年多以舟为家的长途颠簸,生活极不稳定,再伴以经常性的失眠,致使苏东坡精疲力竭,一上岸便卧病在床。好友们纷纷前来探访,并陪他品读诗文。

“众贤毕至,独缺亚卿(葛次仲字)。亚卿安然否?”连日未见好友葛次仲,苏东坡不觉心生疑窦。好友们见瞒不住了,只能如实相告。苏东坡得知好友葛次仲已于数月前离世的噩讯,悲不自胜,涕泪横流。要知道,苏东坡与葛次仲的友情,决非一般。在苏东坡落魄时,差儿子“担簦万里,绝海往见”,若非至交,谁能做到?念及旧情,苏东坡硬撑病体,前往暨阳,在葛延之的搀扶下,给好友葛次仲扫了墓。其时,苏东坡虽身体十分虚弱,但见暨阳文社的众多学子前来拜见,显得分外高兴,抱病在暨阳文社作了“作文之法的奥秘与诀窍”的讲座。随后,由葛延之陪伴,去了香山。不过,这一次,苏东坡没有登山,只在山脚下转了转,在茶室喝了会茶。

苏东坡在暨阳住了两晚,身体似有好转,由葛延之护送,返回常州。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在常州城内顾塘桥堍的孙氏馆走完一生,享年六十六虚岁。噩讯传出,江南百姓停市三日,相哭于市。为永远缅怀这位文坛泰斗,纪念他抱病在暨阳学社讲学的事迹,暨阳学子们纷纷出资,请人以黄杨木雕刻了“苏公塑像”一尊,并建造“魁星阁”一幢,内存《葛延之赠龟冠》《吴中田妇叹》《望海楼晚景》《作文之法》等诗文,供后人祭拜与祀典。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苏东坡四顾香山,丰富了香山的人文底蕴,让人们对这座山有了更多仰望的理由。

(作者简介:丁学东,笔名丁东,张家港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家港市政府原副市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