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交通资讯 > 媒体关注
【中国交通报】交通蝶变 城市更新
发布日期:2024-10-16 11:27 浏览次数: 字体:[ ]

本报记者 池雨溪
  近年来,国家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更新背景下城市交通建设的重点由增量建设转入存量优化,由能力建设转入效能提升的发展新阶段。
  很多城市通过城市交通系统升级改造从而助推城市更新,“断头路”变成风景优美的景观路,老旧地铁站变身交通枢纽连接TOD商业,历史街区旁的地铁站整合空间,焕发新活力……越来越多的城市对城市交通设施、交通空间进行有机更新,让城市的发展富有韧性和生机。

山海通廊 寓景于行

江苏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是连接苏州与上海的市域地铁线,位于昆山东部新城段的白河潭站,以规划保留现状树木为前提,打造森林﹢疗愈环、森林﹢康体环、森林﹢健康公园等公共空间,将现状绿色空间融入设计,重新利用场地自然元素,采用现代设计语言植入市民需求,进一步优化绿地系统的生态性、体验性、风景性。
  白河潭站于出站口打造主题疗愈花园,结合附近居民需求,充分利用现状林带为居民打造林下康体休闲花园,同时结合洞庭河滨水绿带打造江南滨水公园带。在站域空间修复与更新过程中,重点营造林下花园步道,融入东部新城慢行网络体系,对接周边慢行绿道、城市公园、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等,当前5—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在城市规划和应用中充分展现。作为社区生活圈的重要交通转换枢纽,站域空间需满足绿色、健康、人性化的使用需求,越来越多的站点通过布置一系列小微花园、疗愈花园、健康花园,构建出绿色、安全、高效、便捷、有序的站域空间。
  “许多道路不仅通了,变新了,也变得更美了!”这是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许多居民的直观感受。今年以来,舟山群岛新区新城管理委员会加快打造一批城市风貌景观,高质量实施贯通甬东、茶山浦、翁浦、荷花、芦花山海通廊,做优“花海彩林”工程,在海天大道、千岛路、定沈路西段、翁山路等打造特色主题道路,彰显海上花园城市四季独特韵味。
  为巩固推进“花海彩林”工程建设,有关部门用三角梅、牵牛花、康乃馨等多种花卉植株装扮新城北入城口、海天大道、千岛路及新城各大路口等区域,为城市增添亮丽景色,让市民、游客感受一路繁花一路景的美好。

历史街区 渐进治理
  历史城区作为保护传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承载着保护的重任,还肩负着发展的多元使命。在这一区域内,轨道交通站点的周边空间常常受到土地有限、权属交错等多重约束。因此,区域内的交通设施建设、改造不仅需要考虑城市更新的功能性、层次性还要守住更新的底线,保护历史城区的社会文化价值,多方权衡制定出实施性高、针对性强的更新方案。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中部的东四地区,是北京市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见证了北京市从明清到近代的发展与变迁。东四路口西北角,被称为隆福寺东院的地铁6号线东四站织补工程于今年6月交付,7个特色院落由建筑大师操刀设计,融合传统与现代,在体现区域历史风貌的同时将空间利用到极致,优化了轨道交通出行体验,提供了停车空间、商业空间,打造多功能站域空间。
  记者亲身探访这片建筑群,发现地上空间主要为商业区域,地下一层、二层为文化商业空间,并且可以和地铁5号线、6号线相连通。其中地下三、四层为地下停车库、地铁设施。地铁站无缝嵌入文化街区,与毗邻的隆福文化街区的“文艺气质”完美融合。
  这种“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方式,正在推动轨道交通与老城协同发展,让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相得益彰。
  据苏州轨道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苏州轨道集团对城市更新TOD项目高度重视,目前苏州轨道6号线悬桥巷站城市更新TOD项目正按计划施工,将打造姑苏区首个古城保护更新“TOD经典案例”,并对地下空间交通功能进行复合利用,为历史名城注入全新活力。

小举措带来大改变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北新桥地铁站也于今年完成了“换装”。傍晚时分,北新桥地铁站B口外坐着三五成群的居民闲话家常。改造前,此处存在大面积闲置的空间,占压了部分人行便道,非机动车道中间还竖有电车杆,道路微循环不畅。闲置的空间停放着很多非机动车,显得杂乱不堪。
  围绕“交通疏堵,慢行共享”的设计理念,有关部门通过重新规划路口道路标识,规范路口通行秩序。在场地北部与东部增加了两条宽阔的快速疏散通道,场地内部也预留出4米的消防通道以及消防车回车场,进一步满足老城消防和应急的需求。
  在地铁出入口外,各类软性植物隔离出休闲和慢行空间,实现动静分区。站外增设了休闲座椅,和小长廊让居民歇脚的同时,出行也不必再绕路。
  据了解,北新桥地铁站与著名美食街相邻,又背靠大片胡同居民区。此次改造为规范路口人行秩序,为附近居民、换乘车辆的乘客提供休闲小憩的区域,也规范了站区外非机动车辆摆放问题,一举多得。
  上海市莲花路站是国内首个结合城市更新对地铁车站进行不停运复合利用的改造项目。项目在设计上突破了传统规划模式,通过“空中站厅”设计理念,实现了车站与商场的无缝衔接,形成了独特的“三重立体换乘”节地模式。项目建成后,建筑二层与天桥、地铁相接,地面一层有多条公交通行线路,使商业与交通紧密连接,换乘走行距离大幅缩短,流线顺畅,换乘空间均位于建筑物室内,极大改善乘客舒适度,改造后的车站与周边市政交通配套可实现无缝一体化衔接;同时通过特色商业吸引、分散人流,为交通带来便利的同时,给带来较好的购物体验。
  据项目设计者介绍,这种创新设计理念不仅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还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出行体验。项目构建了更为复杂且高效的交通换乘系统,包括地铁、公交、自行车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衔接。这种优化不仅提升了交通换乘效率,还有效缓解了周边区域的交通压力。

本文刊于《中国交通报》10月16日7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