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2014年专题 >> 江苏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专栏 >> 经验交流 >> 高校

服务煤炭行业转型  助力区域社会发展

构建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

中国矿业大学

我校自获批立项建设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以来,围绕学校自身发展主线,探索协同创新途径,服务煤炭行业转型,助力区域社会发展,协同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以煤炭安全绿色开采为主线,构建三级协同创新体系

随着科技进步,煤炭开采逐步向安全绿色开采方式转型,学校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于2012年成立了全国第一个煤炭行业协同创新中心——煤炭安全绿色开采协同创新中心。中心瞄准我国煤炭行业的重大需求,围绕传统技术提升,攻克我国煤炭行业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引领了煤炭行业转型。2013、2014年,学校协同有关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先后获批立项矿山智能采掘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和老工业基地资源利用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两个省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两个中心紧密围绕“煤炭安全绿色开采”主线,分别以煤矿无人化开采为目标,解决开采中安全问题;以采煤塌陷地的生态修复为手段,解决开采之后绿色问题,极大的提升了学校服务行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在做好国家行业和省级中心建设的同时,我校围绕深部矿井动力灾害防治、地下工程灾害预测与控制等方向立项建设7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并给予理工类100万元、文管类60万元的经费支持,形成了围绕煤炭安全绿色开采全产业链的“国家行业—省级—校级”三级协同创新运行体系。

二、协同运行机制优势凸显,高水平创新成果持续产出

中心立项建设以来,学校积极探索科研组织模式、人事聘任制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成果考核与评价办法等机制改革。两个中心先后制定中心章程以及人事、财务、绩效分配管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实行资源共用、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机制。在人事管理举措方面,建立了以任务为驱动,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人员聘用及评价机制,遵循按需设岗、合同约束的基本原则,实行公开聘任、聘期管理、核定年薪、目标考核的人事管理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建立了面向行业需求,产、学、研、用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培养博士、煤矿单招硕士及工程硕士为途径,形成了协同单位工作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学习的培养机制。在考核评价机制方面,建立了以科学贡献、成果质量和社会价值为主要指标的成果评价体系,将考核与评价结果作为续聘、奖励的主要依据。在科研组织模式方面,建立了协同组织管理模式,形成了利益分配、成果共享与风险分担的新机制,建立了一支层次分明、管理有序的科研组织队伍。在资源配置方式方面,建立了多元经费投入机制,以省拨专项经费为基础,利用国家学科建设及科技项目经费、企业划拨经费等渠道筹措资金,整合校内资源,盘活存量。

体制机制的创新带动了研究能力的提升,协同机制优势逐渐凸显,第一个建设期内高水平成果持续产出。两个中心先后承担包括97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100项,共获经费2.4亿元;获国家科技奖励9项,授权国际发明专利51项、国内发明专利287项,发表SCI论文533篇;编写行业标准19部、软件著作权7件。为学校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学三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1%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立足行业、服务地方,协同创新工作成效显著

着力打造智能矿山装备,为煤矿无人化开采提供技术保障。经过几年建设,矿山智能采掘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已发展成为引领国际煤炭行业智能开采技术与装备的重要创新基地,为我省打造智能重型装备制造强省提供了创新支撑,为我国实现煤矿无人化开采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中心与协同单位共建了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与徐工集团、徐矿集团等地方企业联合研发了世界最大400吨矿用自卸车、国内首台400吨大型液压挖掘机以及煤矿井下救灾机器人。中心与太原矿机、中煤装备等协同单位及其他煤矿企业联合培养博硕士429人,招收首届卓越工程师班30人,建成了教育部创新团队等4个部省级创新团队。

主导采煤塌陷区环境修复,助力地方生态文明建设。老工业基地资源利用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立足徐州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急需转型发展的实际,先后实施潘安湖生态湿地公园、安国生态湿地、九里湖湿地公园等示范工程,彻底改变了煤矿老工业基地环境面貌,形成了徐州市“一城青山半城湖”“百年煤城变身生态宜居城”的景象。三年来,累计综合治理采煤塌陷地17万亩,新增加耕地5万余亩、新增建设用地近1万亩;转移煤矿工人12000多名,解决了矿区8000多名失地农民和5000多名煤矿工人再就业问题,促进了徐州矿区的产业转型发展。徐州煤矿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反响,关键技术与经验已经在山西省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地推广。2016年徐州市被评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第一名。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徐视察时对潘安湖采煤塌陷地的生态修复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

目前,我校围绕煤炭安全绿色开采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体系已初步形成。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自身创新能力建设,通过拓展思路、广泛协同,把科研院所、企业等不同创新主体有利因素调动起来,使资源充分共享、优势互补,加强机制探索,发现、创造并完善协同创新的多种实现形式。


发布日期:2018-05-17 11:01:30 来源:中国矿业大学
版权所有:江苏省教育厅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北京西路15号
维护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江苏省教育厅电子政务中心
建议使用IE7.0以上版本      1024*768分辨率预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