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专题报道 > 2019年专题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江苏行 > 专家寄语
黄军利:贵在提升大学生的“文化”本领
发布日期:2019-05-07 15:27 浏览次数: 字体:[ ]

中国矿业大学学工处处长、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  黄军利

近来,由抑郁症引发的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一起起惨痛事件令人触目惊心、扼腕叹息,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日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有专家指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一群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但同时也是易罹患抑郁症的高危人群。医学上认为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诱发因素有很多,如遗传、疾病、冲突、药物、压力事件等。也有学者认为,抑郁症不只是身心疾病,也有可能是“文化病“。笔者认为,大学生群体中时有出现的“抑郁”大多可能属于“文化病“,更多的可能是由于长期的迷茫和焦虑堆积且难以自拔所致。

大学阶段是人生比较特殊的一个时期,青年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面临着全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离开了管教相对严格、方向相对明确的单一环境,离开了照料相对悉心的家庭环境,生活一下子变得“自由”了很多。但在“自由”的同时,也面临作为一个“成年人”去独自面对和处理许多与其年龄相匹配的较为复杂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压力和挑战自然与之俱增。面对这些压力和挑战,不同的学生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个体经历的不同,会显示不同的适应性。有的适应性较强,有的则反之。毫无疑问的是,如果这些压力和挑战处理不当,很可能会产生迷茫和焦虑,甚至会引起情绪波动。所谓“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进而引发抑郁情绪,甚至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笔者认为,由于文化素养的欠缺、“文化”本领的不足,不少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在正确处理压力和挑战时常常显得不够成熟。还有一些大学生由于对传统经典的阅读量不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的精神养分不够,加之为人处世历练和意志品质锤炼不足,造成了以文“化”人、以文“化”事能力的缺失。这种“文化”营养不良导致一些学生在面对经济压力、学业压力、恋爱问题、人际关系紧张等种种困难和挑战时,无经可持,无典可鉴,从而显得不知所措,更多时候只能跟着“感觉”走,难免有时失之偏颇。正如有的学生常常所说“干事事不成”、“觉得自己很失败很无用”……这些所谓的“失败”和“挫折”若处理不当或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则容易使学生产生紧张、焦虑甚至产生抑郁情绪,长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堆积则极易引发心理问题,导致“久久成病”。所以,类似的所谓“心理病”,某种程度上其实是“文化病”。

那么,如何治疗这个“文化病”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笔者认为,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升大学生的“文化”本领是一个重要抓手。大学生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提升自己以文“化人”、以文“化”事的本领,在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时能够科学有效地处理,从而不断激发内心深处阳光快乐的情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于人格的养成与健全,崇尚“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不治已病,治未病”,重在“防病于未然”。同时也强调“持经达变”,以不变之经,达万变之化。“文化+心理”可以为我们进一步做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模式和新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注重心灵滋养的文化。青年大学生应当通过阅读经典名著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营养,潜移默化地增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人、“化”事的本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持经达变、应对压力和处理负面情绪的重要武器,强健心魄,不断提高自己抗压抗挫折的能力,从而实现个人的健康成长发展。如在面临失败和困难时,仔细品味“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汲取精神力量,不断强大自己的精神世界。

此外,辅导员也要多读书,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要不断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本领,更好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另一方面则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蕴含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内容,提高运用传统文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本领,运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论述和思想来教育引导学生保持积极向上和乐观快乐的心态。

总之,我们应当多阅读经典书籍,从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养分,使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以传统文化之美消解学生之“厄”,以传统文化之馨引领学生之“德”,以传统文化之远造就学生之“真”,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本领,使之更加从容的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让学生的成长更加充满阳光,让学生的青春更加绚丽多彩。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