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图片
<!--<$[会议标题]>begin-->“数说‘十三五’一同看教育”系列新闻发布活动之无锡常州苏州专场新闻发布会<!--<$[会议标题]>end-->
会议资料
“数说‘十三五’一同看教育”系列新闻发布活动之无锡常州苏州专场新闻发布会
时 间
2021年3月30日 下午2:00
地 点
省教育厅402会议室
嘉 宾
无锡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范良;常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杭永宝;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项春雷
主要内容
无锡:介绍“十三五”期间无锡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常州:介绍“十三五”期间常州教育发展主要成绩,“十四五”期间常州教育改革发展总体思路。苏州:介绍“十三五”期间苏州教育改革发展总体情况。
文字资料

聚力“八强八推进” 书写无锡教育奋进之笔

无锡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范良

“十三五”期间,无锡市教育局在省教育厅和无锡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新提升。

强覆盖,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十三五”期间,无锡持续加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累计净增省、市优质园153所,增加普惠性学位数26179个,每万人拥有幼儿园数提升至0.9所,省、市优质园覆盖率达88%,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1%、位居全省前列。在省内率先实施幼儿园服务区制度,加大对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全面建立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制度。注重提升幼儿园内涵建设,实现幼儿课程游戏化建设全覆盖。2019年,无锡高质量承办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启动仪式,面向全国展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强基础,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无锡全市100%的义务教育学校达省定办学标准,2019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监测达标比例为80.08%,均位居全省前列。深化优质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推行集团化、联盟式办学。积极实施两批共52所新优质学校培育建设。实行大规模学校销号计划,基本消除大班额现象。累计投入改薄专项资金55.26亿元,切实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乡村小规模学校改善提升工程完成率100%,位居全省第一。实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创建首批无锡市融合教育示范学校48所,实现全市乡镇(街道)学前、小学和初中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全覆盖。2018年,无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其中基础教育3项,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强品牌,推进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加强高品质示范高中建设,全面打造高中教育高原、高峰、高品质齐聚的无锡品牌。3所高中被确定为省高品质示范高中首批建设立项学校,1所被确定为首批建设培育学校,立项学校数并列全省第一。评选市高品质示范高中首批建设立项学校4所。无锡作为省内唯一设区市获选首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1所高中被确认为国家级示范校,2所高中被确认为省级示范校,数量居全省第一。26所高中45个项目入选省课程基地,4所学校成为省课程基地学科联盟牵头学校,4个基地成为省示范性课程基地。成功创建省级学科发展创新中心2个。成立4个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研究所和1个校本课程研究所,数量占全省50%、居全省第一。

强融合,推进职教社教优质多元发展。无锡全市新增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优质特色职业学校14所,省中等职业学校领航计划建设学校5所。构建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实施新一轮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职业技能大赛成绩突出,国赛、省赛金牌数量常年位列全省前2位。24所学校入选全国1+X证书制度试点单位,无锡入选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建成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试验区各2个,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3个。全面完成省级居民学校建设和各级各类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学校建设。无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作经验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典型案例并在全国推广。无锡被省政府授予“江苏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的设区市”,被教育部列入部省共建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和国家职业教育高地建设城市。

强创新,推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落实市校共建重点举措,与江南大学合作共建无锡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江阴校区、宜兴校区启动规划与建设,江南大学两门学科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高标准建设东南大学无锡国际校区,东南大学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挂牌。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竣工启用。整体引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并顺利推进转设为无锡市属公办本科高校“无锡学院”。无锡太湖学院高水平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无锡太湖学院苏格兰学院成为全国同类高校中首批获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并成为全国首个在境外成立校企合作股份制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高职院校。

强育人,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加强思政课程和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在省内率先成立无锡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入选省中小学品格提升工程项目22个。深入开展学生生命教育,推进完善学生心理成长指导服务平台建设,全市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实现全覆盖。拥有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2所,省、市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88所。拥有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幼儿园)190所、省足球人才示范学校8所,34所学校获评全国篮球、排球、冰雪特色学校。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每年举办中小学生“百灵鸟”艺术展演,获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5个。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开展“田间课堂”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活动。“十三五”期间,无锡共有2所学校入选全国文明校园,46所学校入选省级文明校园。

强师资,推进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第一标准,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确定首批市级“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培育单位42所,其中6所学校被确定为首批省级培育团队。创新教师补充机制,改革教师招录途径,实施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招聘中小学教师9800余名。高起点建立市级教师发展学院,认定省市两级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81所,初步建成市县校三级教师发展支持体系。重视教师职前培养质量,创新职后研训模式,满足教师多样化培训需求。加强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建立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61个,建成市级中小学和职业院校名师工作室167个。教育高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新增省特级教师51名、中小学正高级教师105名、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和“苏教名家”培养对象36名,11人获评省级以上教学名师。在全省率先建立“以县为主、市域调剂、动态调配”教职工编制管理新机制,完善教职工岗位管理、教师职称评审、骨干教师评选、义务教育教师交流等制度,提升教师待遇保障和激励力度,教师职业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强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无锡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大会,出台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教师队伍建设、高等教育发展、职业教育现代化、学前教育发展等文件。教育现代化年度监测得分达92.94分,位列全省第二。将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学校违规办学督查、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公办幼儿园和义务教育学校食堂治理、校园安全整治等专项治理。全面落实公办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大幅提高学前教育至中等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标准。全市65%中小学校达到“智慧校园”标准。市教育局教育新闻舆论工作连续5年受到省教育厅通报表扬。市教育局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在省对市政府教育履职考评中,无锡得分持续保持全省前列。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全市教育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资源供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提升教育高质量发展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常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杭永宝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

大家好!

在省教育厅的科学指导和关心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常州教育坚持高质量发展奋斗指向,瞄准“教育现代化2035”宏伟蓝图,聚焦重点领域转型升级,聚力关键环节创新发展,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连续七年位居全省前列。基本形成了“基础教育高品质、职业教育高水平、高等教育有特色、终身教育高品位”的教育事业发展格局,为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全面推动常州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十三五”期间常州教育发展主要成绩

“十三五”以来,我市高举“教育现代化”旗帜,瞄准“公平、优质”两大目标,主攻“推进均衡、提升质量、增强活力”三大任务,推进“主动创新、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合作”四大战略,全面实施学校建设、学前教育综合改革、人才队伍建设、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校品质提升等“五大行动计划”,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呈现出“六大”显著成效。

(一)学位资源供给“大手笔”。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连续多年将学位资源供给列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市县(区)两级政府对教育投入优先安排、优先拨付,切实保障学校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十三五”期间,新建、改扩建投用学校198所,总投资160.37亿元,总建筑面积317.2万平方米,增加学位11.91万个。2021年,全市计划实施新建、改扩建学校重点建设项目57个,年内计划竣工24个,新增学位16500个。

(二)公平优质水平“大提升”。坚持把增进公平作为重要价值取向,以提升质量为根本任务,逐步形成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优质多样的发展态势。全市现有省市级优质幼儿园317所,占86.38%;优质义务教育学校318所,占92.28%;三星级以上优质高中30所,占85.71%。较2015年相比,优质幼儿园、优质义务教育学校分别增加74.18%、15.22%。全市在优质幼儿园就读的学龄儿童达90.07%,在优质义务教育学校就读学生达89.76%。“十三五”期间,教育系统落实奖助学金和减免学费达13.87亿余元,惠及256.37万余人次。

(三)职教改革发展“大融合”。以打造中国职教名城为目标,在全国首创“城市职教中心”“高等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职业教育特色小镇”三类发展模式,成为国家首批“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以部省共建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为契机,推进职业院校向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集聚,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建起4座“职教综合体”。有3所高职院入选国家“双高计划”、5所中职校入选省“领航计划”,数量居全国、全省前列。启动“五个共同”校企合作模式,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开设专业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吻合度达86%以上。成为全国20个之一、全省唯一向国家推荐的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获评首批省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13家(全省第一)。全市每年培养技能人才10万人以上,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212人,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形成了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的“常州现象”。

(四)教育科研成果“大丰收”。引进“新基础教育”“新教育”等多个重大科研项目,促进本土教育教学改革。在两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国家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获奖数在省内位居前列。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一等奖数量居全省第一、全国同类城市第二。8项成果入选首届“江苏省社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5项成果入选第二届“江苏省社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占一等奖总数的50%),获奖级别和数量均列全省设区市第一。

(五)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度”。持续实施“三名一好”工程,在省内率先实施“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培养模式,率先开展优秀教师分层培养“五级阶梯”建设,积极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全市市级优秀教师占比达17.05%,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占比达27.06%。在职省特级教师106人,正高级教师95人、“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3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0人。

(六)教育事业规模“大发展”。在学校数量上,与2015年相比,学校总数新增113所,其中在常高校、职业及技术学校增幅达6.67%,普通高中、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增幅分别达2.94%、9.17%、27.03%。在师生数量上,全市在校生94.9万人,教职工6.99万人,专任教师5.62万人,与“十二五”末相比,分别增长19.64%、22.53%、23.12%,高中阶段师生数逐年增长。在经费投入上,2020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177.92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67.56%,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50.96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82.19%。

二、“十四五”期间常州教育改革发展总体思路

“十四五”期间,常州教育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为每个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为目标,锐意深化改革创新,为推进常州“三个走在前列、一个积极探索”作出应有贡献。

常州教育将重点抓好十个方面工作: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新型德育体系,建立五育融合机制,完善教育评价制度。二是推进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建成公益普惠广覆盖,孵化优质课程新样态,推动保教发展高质量。三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提升优质均衡水平,推动优质资源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是提升普通高中发展品质,加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促进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五是建成职业教育创新高地,构建类型属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健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机制,提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水平。六是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加大地方一流大学建设力度,探索高等教育多元发展路径,提升高校服务地方能力水平。七是完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健全终身学习机制,优化终身教育体系,创新老年教育模式。八是造就新型教育人才队伍,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推动教师创新发展。九是提升教育现代治理水平,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创新教育督导机制。十是促进智慧教育融合创新,构建良好的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推进教育数据和资源开放共享。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常州教育将继续扎实推进教育发展模式“创新升级”,促进教育发展质量“固本提质”。真诚欢迎大家到常州做客,看看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多提宝贵意见建议,多讲教育发展惠民故事。

谢谢大家!


坚持“四个更好”发展追求  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

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项春雷

各位领导,各位媒体记者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谢省教育厅搭建“数说十三五,一同看教育”新闻发布平台,感谢各大新闻媒体和记者朋友们长期以来对苏州教育的关心和支持。

苏州是一座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自古崇文重教、人才荟萃、名贤辈出。“十三五”期间,全市教育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教育厅的有力指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让学生“就读更多好学校、遇到更多好老师、发展更多好素养、享有更多好服务”的发展追求,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

一、持续扩大教育资源供给,让学生就读更多好学校

“十三五”期间,全市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达2048.8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528所,新增学位52.43万个,新增学位数比“十二五”翻一番。一是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100%,省市优质园覆盖率达88%,在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就读幼儿比例达 85%。二是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全大市基本实现义务段学校集团化办学全覆盖,建成教育集团215个,覆盖学校859所,学生约92万人。促进教育公平,随迁子女公办吸纳率提高到80%以上,2020年全市积分入学提供公办学位3.5万个。三是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在省内率先出台《苏州市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深化“双元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建成市级优秀企业学院38个、职教集团19个,获批省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672项,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教育部将苏州列为国家职业教育高地建设城市,2020年9月,启动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样板建设。四是高等教育提质扩容。实施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积极推动本地高校提升发展层次,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成功转设为苏州城市学院。加速引进国内外高端高教资源,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牛津大学等一大批中外知名院校在苏州设立分校区或高等研究院,初步形成苏派本土高校成长、 海内外大院大所聚集的在苏高校新格局。

二、全力打造一流师资队伍,让学生遇到更多好老师

以高质量教师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推进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创设“园丁支部”“园丁先锋”党建品牌,全市303名省特级教师组建育人先锋队伍,引领2615名学科带头人和10万名教师开展师德师风亮承诺活动,辐射引领全市广大教师提升师德师风,争当“四有”好老师。二是创新师资招聘。推进市委“定岗特选”“校园苏州日”等引才引智平台,实施名校优才计划,吸引了清华、北大等一批名校毕业生来苏从教,努力实现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创新教师补充方式,推进备案制、年金制等编外教师招聘改革,基础教育公办学校近三年共补充教师1.98万人,其中,备案制类教师1.2万人,占比61%。三是强化培养培训。在全国率先成立地市级教师发展学院,创新推出“依托教师发展学院,校长职级制改革、教师常态化交流、教师评价改革”的“1+3”苏式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开设名师领航班、特级后备班、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等项目,累计培训近20万人次。目前,全市拥有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位两院院士,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26人、正高级教师237名、省特级教师303名,教育人才数量位居全省前列。2018年以来,共选派170名教师对口支援新疆克州阿图什市,选派数量全国第一。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学生发展更多好素养

坚持五育并举、融合发展,持续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一是扎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各级各类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上思政课制度,完善市领导挂钩联系26所在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常态机制。开展“笔尖思政”“行走的思政课”等主题活动,建成“家在苏州 E路成长”未成年人社会实践点171个,推出课程400多个,发布体验活动3500多次,惠及全市70多万名学生。二是切实提升育人育才质量。组建教育发展咨询、人才资源战略、综合评价改革等三个委员会,以江苏省苏州中学、张家港梁丰中学为牵引,整体推进高品质高中集群发展,各学段人才培养质量和学业水平不断取得新突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牌数多年位居全国全省前列,2020年,全国职业学校教学大赛获得三金一银,位列全省第一。三是强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深化教育与体育、美育融合发展,在全市推进体育和艺术教育“2+1”项目,建立体育艺术综合素养评价机制。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50所,第十九届省运会苏州青少年获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和团体总分3个第一,率先成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区,初中艺术素质测评覆盖率100%,作为全国首个地级市承办第六届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积极开展劳动教育,申报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全面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百千万行动”。

四、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创新,让学生享有更多好服务

2020年6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2019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结果”,苏州公共教育领域满意度得分全省第一、全国第三,位居15个GDP万亿元以上城市首位。一是推进智慧教育建设。建设苏州线上教育中心,实现线上课程资源“全名师、全学段、全学科、全过程、全免费”和县域全覆盖,有效助力疫情期间“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目前总登录1.28亿人次,总观看课次达1.72亿。苏州以省内唯一城市入选教育部2020年“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域名单。二是推进国际合作交流。构建与国际化大都市相匹配的国际教育体系,现有6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1所台商子女学校,1所海归人才子女学校,建立了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7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世界联合学院(UWC)中国大陆唯一分校落户常熟,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成为全国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三是推进综合服务保障。在全国率先将家庭教育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2016年,中小学家庭教育课程项目被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有效建立。努力打造教科书式的校园安全管理规范,全市学校智慧安防校园建设达标率80%。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全市中小学校食堂管理全部进入“阳光食堂”平台运行,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中小学校开展近视综合防控项目被列为2020年市政府实事项目。

面向“十四五”,苏州教育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扎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战略目标,科学规划未来五年教育发展的目标举措,努力推动外部保障更加精确全面,内涵建设更加丰富多元,优质资源更加普惠扩容,五育并举更加均衡适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牵引经济转型升级更加有力有效。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和更为务实的项目举措,加快推动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建设一流的现代化教育强市。

我就讲这些。恳请各位记者朋友们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苏州教育事业的发展。

谢谢大家!


答记者问:

问题一:无锡作为省内唯一获选首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的设区市,是如何推进示范区建设的?

答:无锡高度重视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建设。研究制定的示范区三年建设规划得到了教育部充分认可,并应邀在教育部建设启动工作预备会上作主题发言。成立了示范区建设工作办公室,及时组织专家对示范区建设进行工作指导。各高中校围绕示范区建设任务,立足本校实际,针对26个规划建设项目进行申报,确立了148个实施项目。目前,无锡示范区的各项建设工作正在高质量有序推进。下阶段,无锡将认真落实国家级示范区建设要求,在推动示范区建设的同时,加强与省内其他城市及上海、浙江、安徽等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交流,做好对口帮扶中西部地区教育援建工作,努力探索形成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的“无锡模式”,持续打造高原、高峰、高品质齐聚的无锡普通高中教育品牌。

问题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请问无锡教育是如何助力中西部脱贫攻坚的?

答:无锡历来注重发挥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在扶贫更要扶智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十三五”期间,无锡先后选送270余名干部教师赴新疆、青海、陕西等地开展对口支援,接受2300余名对口协作地区干部教师来锡挂职研训。各批次支教干部教师帮助中西部学校更新办学理念、改善办学条件、关爱学生成长、提高办学质量。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5所无锡市区中等职业学校招收云南省大理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已有700多名学生顺利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实现脱贫目标。2017年,无锡市新安中学校长丁强被授予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先进个人。2020年,《真情援疆 着力精准 同心同行——无锡教育立体帮扶新疆阿合奇县纪实》入选全国教育扶贫典型案例。2021年,江阴高级中学教务副主任颜忠元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光明日报》《新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中央和省级媒体多次在头版报道无锡教育助力中西部脱贫攻坚情况。

问题三:为促进教育优质公平,常州在集团化办学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主要有哪些特色举措?

答:从2007年起,常州开启集团化办学道路探索。经过13年的积极实践,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集团化办学核心校161所,成员学校553所。集团化办学覆盖率学前教育94.7%、义务教育95%、普通高中57.1%。全市已基本实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全覆盖,普通高中覆盖面超过50%。

常州推进集团化办学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实现集团化办学顶层设计突破。在省内率先出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意见》,使集团化办学步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实现集团化办学机制改革突破。通过编制、经费、人事和绩效等办学机制改革,显著提升教育集团治理能力水平。三是实现集团化办学理论研究内涵化突破。遴选确定6个重点项目和1个重大课题,深入做好集团化办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出版《集团化办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四是实现集团化办学形式突破。鼓励探索多元化办学路径,不断创新集团化办学方式,达成“统一与多元”的和谐,最大限度增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问题四:“十三五”期间,常州是如何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

答:“十三五”以来,常州市按照“专业对接、课程衔接、实践导向、双证融通、中高连贯、校企合作”的改革思路,积极构建长学制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完善政策保障。进一步落实《常州市中、高职衔接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常州市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各阶段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训条件、校企合作方案以及转段升学的考核评价实施方案。二是健全组织保障。成立“中职+专科高职、中职+本科、专科高职+本科”教学指导小组和教学教研协作组,加强对各专业文化课、专业课和实践课课程标准的协调指导。三是加强经费保障。设立“中职+本科”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专项经费,支持牵头高校进行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探索实践。

问题五:“十三五”期间,苏州在扩大教育供给、推进教育优质均衡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答: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苏州教育的关心关注。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持续推进新建改扩建学校项目。作为拥有1700多万人口的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苏州外来人口占比超过一半。近年来,全市公共教育资源供给始终处于高位饱和运行状态,基础教育资源需求缺口严重。“十三五”期间,苏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连续四年将“新建改扩建学校”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市政府专门召开全市学校建设会议,以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加强学校新建项目投入使用的若干意见》,高位推动学校建设项目。五年来,全市完成新建改扩建学校528所,增加学位约52.43万个,有效缓解了苏州教育资源紧缺问题。

二是积极开展集团化办学实践探索。全市集团化办学形式多元多样,既有“名校+新校”模式,也有“名校+弱校”“名校+乡镇校”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等模式。通过集团化办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叠加“裂变”效应,各教育集团实现了成员校间资源的统筹调配、统一管理、优势共享,让名校的名师资源、课程资源打破学校壁垒,通过“跨校开课”、组建“名师工作室”、落实“骨干带教”等方式,推进集团之间教研教学能力共促共进,有效提升了整体办学水平。目前,全市基础教育阶段共有教育集团215个,集团成员学校859所,在校学生约92万人,全市十个板块基本实现义务段学校集团化办学全覆盖。

三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提质增效。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让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更多学生。2018年3月,我们统筹全市名优教师资源,建设了贯通线上线下与课内外的高度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的苏州线上教育中心,实现了线上课程资源“全名师、全学段、全学科、全过程、全免费”和县域全覆盖,尤其在去年疫情防控学生居家期间,全面开展线上教育教学活动,充分疏导暂停线下教学的堵点问题,为全市取得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双胜利”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我们在2019年启动“云上教育同城帮扶”计划,以“名校+随迁子女学校、公办薄弱学校”模式,累计开展直播4669节,各类教研851次,超过13000名学生受益,扩大了教育公平,提升了教育优质均衡水平。

谢谢您的提问!

问题六: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全国对职业教育发展做出各项新部署。未来,苏州在职业教育方面将如何开展工作?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

近年来,苏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论述,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服务全市产业升级、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支撑。2019年5月,孙春兰副总理来江苏调研,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给予充分肯定。随后全国职业教育现场会在苏州召开,苏州职教的“产教融合、双元制育人、企业学院、1+X证书”等经验做法被推向了全国。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三个方面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一是以更高站位抢抓发展机遇。积极抢抓部省共建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重大历史机遇,认真贯彻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和省委娄勤俭书记讲话精神,主动加强对上对接争取和横向沟通协作,积极构建“上下联动、校地协同、整体推进”的发展体系,在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中找准定位、贡献长板、做强特色,持续巩固苏州职业教育优势。

二是以更大力度推动改革创新。全面提升职业院校办学层次,加快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支持职业院校与产业结盟、与企业结对、与开发区共建。力争到2022年,新增3~4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10所左右国家“双一流”高职院校和省领航职业学校,建设50个与我市先导产业相匹配的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15~20个“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鼓励院校立足区域产业和自身办学优势,围绕“对接支柱产业、建设骨干专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制定“一校一策”方案,切实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三是以更高水平服务城市发展。聚焦苏州产业链、创新链与职业教育专业链、人才链的对接融合,同步规划调整职业教育资源布局,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职教产业园”,推动职业院校在深度融入全市发展大局中找准发展定位、优化发展路径、形成发展特色,提升服务能力。重点围绕10个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立产教融合联合体,为苏州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全面赋能。

谢谢您的提问!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