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助力新发现”,扬州仪征“四普”实地调查工作稳步推进

发布日期:2024-09-20  17:57    信息来源: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仪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为贯彻落实“应查尽查、应保尽保”的工作要求,9月13日,在仪征市普查办部署下,仪征市普查队来到城南大码头片区,对新发现文物点——晏公庙遗址进行外业调查。队员们利用RTK、无人机、手持移动端等设备,全面采集登记遗址的空间坐标、本体构成等信息,完成了该点的外业工作。


现场调查

  去年底,仪征市文物部门在大码头片区考古调查时发现一处古建筑遗址,根据现场残存的莲瓣纹柱础,初步推测为宗教建筑遗址。据当地人员讲述,该区域原有一处晏公庙,民国时期改建成普通民房,后来民房也多次重建。片区征收前,该区域住户家中曾藏有一块“勑封平浪侯晏公庙”石碑,现藏于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同时,普查队员在仪征市档案馆中发现一张大码头片区的民国地籍图,与该点的相关信息进行印证,最终确认此处即为晏公庙遗址。

  恰逢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进入动员筹备阶段,仪征市文保部门和普查办决定将晏公庙遗址列入“四普”重要新发现文物点名单,并邀请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区域进行考古发掘,发掘清理出了明清晏公庙围墙、铺砖道路、铺石板活动面、地下排水系统等遗迹遗存,清晰揭示了晏公庙遗址的本体范围、四至定位,并形成遗迹平面图。

  晏公庙遗址所在的仪征大码头片区文物资源较为丰富,第三次文物普查就登记有古河道、古闸、古码头、古民居、古井、会馆等多类不可移动文物,是明清时期运河沿岸繁荣的街区的历史见证,本次晏公庙遗址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大码头片区的文化内涵,也为后期的活化利用拓展了方向。

  得益于考古助力,普查队顺利完成了对该新发现文物点的外业调查。下一步,仪征将继续以“四普”工作为契机,统筹大码头片区文物资源保护和活化利用,强化晏公庙遗址本体保护,做好晏公庙遗址作为大运河关联遗产的文物价值阐释和展示工作。


(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仪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Baidu
map